中华五千年文明史,是一部“以德立人”的教育史。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,从蒙学经典到家训家规,学德教育始终是核心命题。

(1)儒家:“仁义礼智信”的五常之道
孔子提出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,将“德”置于知识(“艺”)之上;孟子强调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”,将道德情感视为人性本善的起点;董仲舒进一步提炼“仁义礼智信”五常,成为两千余年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。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传统学德教育的目标——培养“君子人格”(如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”)。
(2)蒙学:“洒扫应对进退”的生活德育
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《朱子家训》等蒙学经典,将学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细节:“首孝悌,次见闻”(先学孝顺父母、友爱兄弟,再学知识);“晨必盥,兼漱口,便溺回,辄净手”(通过日常习惯培养自律);“凡出言,信为先,诈与妄,奚可焉”(强调诚信是立身之本)。这种“生活即教育”的理念,至今仍是学德教育的重要方法论。

(3)家训:“忠厚传家久”的代际传承
从《颜氏家训》的“积财千万,不如薄技在身;技之易习而可贵者,无过读书也”(强调德才并重),到《曾国藩家书》的“凡人做一事,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,首尾不懈,不可见异思迁”(培养专注与坚持),家训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,将“勤俭持家”“尊老爱幼”“爱国忧民”等价值观代代相传,构成了学德教育的“微观场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