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德教育的实践路径:从课堂到生活的浸润式培育

学德教育的实践路径:从课堂到生活的浸润式培育

课程育人:以思政课为核心,构建“大德育”课程体系

课堂是学德教育的主渠道。材料3强调:“课堂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、主阵地”,需通过“课程思政”与“思政课程”协同发力:

  • •​​思政课​​:作为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”(材料2),要创新教学形式(如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“红色研学”),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案例(如讲“脱贫攻坚”时引入本地驻村干部故事);
  • •​​学科渗透​​:语文课通过经典文本(如《岳阳楼记》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)培养家国情怀,历史课通过重大事件(如五四运动)强化责任意识,科学课通过科学家故事(如袁隆平“禾下乘凉梦”)传递奉献精神;
  • •​​校本课程​​:开发“地方德育资源”课程(如本地红色遗址、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),让学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(材料3)。

活动育人:以实践为载体,强化“体验式”道德养成

活动是学德教育的催化剂。材料3列举了多种有效形式:

  • •​​红色研学​​:组织学生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(如韶山毛泽东故居、井冈山革命博物馆),通过实地参观、情景体验(如重走红军路)深化情感共鸣;
  • •​​志愿服务​​:开展“社区老人陪护”“环保小卫士”“图书漂流”等活动,让学生在帮助他人中体会“善”的价值;
  • •​​主题仪式​​:通过“开学第一课”“成人礼”“升旗仪式”等,强化“仪式感”对道德情感的唤醒(如成人礼上宣读“社会责任承诺书”);
  • •​​校园文化​​:利用黑板报、广播站、文化墙等阵地宣传道德榜样(如身边“最美学生”事迹),营造“崇德向善”的氛围。

协同育人:以“家校社”合力,构建“全方位”支持网络

学德教育需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的共同参与(材料3)。

  • •​​学校主导​​:加强德育队伍建设(如定期培训教师德育方法),完善评价机制(如将品德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);
  • •​​家庭基础​​:通过家长会、家长学校(材料3)指导家长以身作则(如父母做到“孝老爱亲”“诚实守信”),通过亲子活动(如共同参与志愿服务)传递家庭价值观;
  • •​​社会支持​​:社区提供实践场所(如开放图书馆、文化馆),媒体传播正能量(如宣传“道德模范”故事),政府净化网络环境(如整治不良信息,材料3)。